【发现·六安】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

来源:怨女旷夫网 作者: 2024-10-21 19:03:05

6c3bb01102644deebd520fac7b39c59d.jpg

  本网讯 11月4日,发现记者从舒城县水利局获悉,安门在当日下午召开的堰调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,2023年(第十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。蓄灌选世其中,溉系溉工位于舒城县的统入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申报成功,这是界灌我市首个获得世界性殊荣的灌溉工程,也是程遗产名此次全省唯一入选的工程。

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,发现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、安门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,堰调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蓄灌选世治水智慧,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。溉系溉工与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同时入选的统入,还有江苏洪泽古灌区、界灌山西霍泉灌溉工程、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3处工程。至此,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,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,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、分布最广泛、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。

  七门堰,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,据记载为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、羹颉侯刘信修建,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。两千多年来,七门堰发挥着重要的灌溉、防洪、防旱作用,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,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古灌排水利设施,目前灌溉农田达20万亩。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在建设中,充分利用湿地形态,“串荡成渠,连塘为蓄”。串连十五荡,形成输水干渠,疏浚塘、荡、沟、渠,串联互通,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,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,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,各工程节点之间的有机配合,展现了朴素的系统工程思想。

  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水利遗产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加强,舒城县在推广、传承、抢救、保护七门堰古代调蓄灌溉系统等水利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,目前已委托专业单位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,遗产区已规划建设水利博物馆等多个场馆,基本形成完整的遗产标识系统,年接待“访、学、游”人员超50万人次。(记者 黄雪彦 宋金婷)